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波蘭醫生事件解說

※ [本文轉錄自 AAAAAAAA 看板]



作者: wahoho (猜猜我是誰^^") 看板: AAAAAAAA

標題: [轉錄][波波] 波蘭醫學生相關議題(重要)

時間: Sun Apr 19 17:40:32 2009



作者: WMQ () 看板: (某隱形看板)

標題: [波波] 波蘭醫學生相關議題

時間: Thu Apr 16 23:56:29 2009



這篇文章,是給非醫學系的板友看的

雖然我知道人不多,但這是一件重要的事;與每一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常在PTT逛的板友,可能會知道最近有所謂的波蘭醫學生議題

關於這個議題,在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





事件緣起



在過去,台灣對於外國醫學系畢業的學歷,有所謂的「資格考」

這個認證制度是因為以台灣的醫學教育水平來說,在世界上稱得上是數一數二

卻又不願意抹殺一些真正優秀的人材,因此設立了資格考

通過了資格考的外籍醫學生,才能參加台灣的醫師國考後執業



然後,在這個「資格考」制度上有一個漏洞

過去台灣認為世界上有些國家的醫療水平可以台灣相提並論

因此設立了所謂的「九大地區」,包括 美國、日本、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地

可以「不需經過資格考」,就直接參加台灣醫師國考後執業



然而,「歐洲」這個詞基本上有很大的問題

就在2003年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家加入歐盟以後,這些國家也都成為了「歐洲」

藉由這個漏洞,就出現了逃避資格考的捷徑





波蘭醫學院國際班



歐盟國家如此多,為何偏偏選上了波蘭?

主要一個原因在於,波蘭的醫學學制較「短」



以台灣來說,標準醫學系需就讀七年,當中包括了一年見習以及一到二年不等的實習課程

其他如英國、日本、德國等「非學士後」的醫學系,也都需唸六到七年

包含了一到二年的見實習課程。

就算是美國的學士後四年制醫學系,當中也包含了一年半到二年的實習課程

也就是說,在現行醫學教育制度中,「實習」是一個相當重要階段



然後,波蘭卻存在所謂的「四年制」「免實習」的醫學系

僅需四年的時間,就可完成在其他國家需要6-8年才能取得的學歷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代辦業者看準了有機可乘,就前往波蘭的大學商議

開設所謂的「國際班」,讓台生可以輕鬆入學,四年後回國不需資格考即可執業。

為了避免台生還要額外學習波蘭語,這些國際班和當地生分開授課,全程以英文教學



這些所謂的「國際班」,究竟是否能夠訓練出一流的醫生呢?基本上我不予置評

但有點相當可議的,就是這些波蘭國際班學生,是不能在當地執業的

這點就相當有問題了。既然這些人不會在波蘭國內執業,你要我如何相信波蘭的老師們

是傾盡全力在訓練這些學生的呢?



難道說波蘭的老師以及學生都是天資過人,只需要用四年的時間

就能夠教出台灣以及美日等國需要教授6-8年才能教完的課程?





實習制度的爭議



大家應該都能接受,醫學一種需要實地接觸病人,從病人身上學習的學問

因此先進國家的醫學系都十分重要實習課程的規劃

就以國內進來的教改來說,就有逐漸延長年數的趨勢。



波蘭醫學生在他們三年級時有一種早上上課、下午在醫院實地看病人的教學法

因此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學比台灣的要靈活,更為貼近病人。



然而這當中有一點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波蘭當地的病人,難道不說波蘭話?

還是說,不需要自己親自等病人進行問診,只需要看看別人怎麼做,就算是學習?



以台灣現行的實習制度來說,就有要求我們每個月至少要在師長的陪同下

完成10個以上住院病人的問診以及身體檢查,以磨練我們的臨床技巧

二年下來,就至少保障了 240 個病人的經驗

(圈內的人都知道這是笑話,真實數量當然是遠遠超過這個值的數倍)



既然波蘭語不通,要如何相信這些在波蘭的台籍醫學生,真的有實際參予醫療決策?

更別提他們根本沒有像我們一整年都在醫院裡訓練的正式實習課程



在我所在的醫院中,就不乏有波蘭回來的醫師

這些醫師坦白說有的也很認真,程度也不是真的差到不行

可是他們對與病人相關的所有事務都很陌生,問診問不到重點,也不會做床邊治療

舉凡我們在實習階段每天都在學習的抽血、換藥、胃管、尿管、心肺復甦急救等

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常常還需要我們協助



然而,實習醫學生在做這些臨床治療時,都有師長在旁教導

但這些在波蘭學成歸國的醫師們,卻不會有人指導。事實上,是他們要指導實習醫學生

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在台灣的病人身上做著他從來沒做過也沒學過的事!





資格考以及名額管制



波蘭醫學生最常說的,就是台灣醫學生怕競爭,想要行保護政策,保障自己的飯碗

這句話,我認為對了一半。我們是相要行保護政策沒錯,但要保護的是台灣的病人。



為何台灣每年只限制1200個醫學系學生,而不廣設醫學院校以提供競爭?

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所需付出的昂貴代價。

什麼是昂貴代價?當一個醫學生在見實習階段,曚懂無知的時候

需要數倍的人力一步一步帶著他做,教導他



馬偕醫院以及義守大學附醫早就籌畫增設醫學院多年,為何遲遲無法過關?

這個總量管制,管的不是醫生的飯碗,而是我們確保病人得到最安全的照顧。



然後今天在「九大地區」的漏洞之下,來自波蘭的醫學生可以「無限量」來考試

根據一些報導,估計目前在波蘭尚未回台的醫學生至少有 650名,已達國內人數一成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1800.html



為何我們只限制台灣的醫學生人數,而不限制外國的?這不是很奇怪嗎?

假以時日下去,那台灣有過半醫師來自外國

請問民眾就診時,是否得說波蘭語,醫師才能應用所學?





醫師國考



波蘭醫學生最常說的,是他們也通過了醫師國考。既然通過了,當然不輸台籍醫學生

台灣醫學生只是怕競爭,才排擠他們



我想問的問題和前面相似;如果通過醫師國考就能夠執業,

那為何不要開放全民考試?還要限定只有醫學系畢業始能報考?



醫師國考考的是書本上的知識,就算一輩子沒看過病人

只要多唸書,多寫寫考古題,一樣能夠考過醫師國考。

然而,身為一個病人,你真的要讓一個從來沒看過病人的醫師看病嗎?



有人會說,這是考試本身不夠完善,無法篩選出真正優秀的人

要檢討的是考試單位,而不是前來參加的考生。

但各行各業本來就是如此,採取學歷認證本來就是個篩選的方法

律師考試也得先修畢法律系的學分,

就算是連結車執照,不也限定要有大客車3個月以上的經歷?





世襲醫師



很多人會問,既然台灣醫學生覺得自己比較優秀,為何不讓環境去自然掏汰外籍生?

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這些波蘭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醫師



他們選擇不必聯考、不必資格考的波蘭醫學系,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回來繼承衣缽

在這種情況下,就破壞了自然的就業篩選



很多會說:社會本就如此,是台灣醫學生自己不爭氣,誰叫你老爸不是李嘉誠?

但是如果今天醫院寧可放棄經過實習訓練的台灣醫學生,然後錄取從沒實做經驗的波蘭生

就因為他老爸是醫院部門的主任。然後就讓他在病人身上胡搞,再讓其他人來收拾



請不要說這是危言聳聽,或是這種事不會發生在醫學中心

某中部醫院一年只招收一個精神科醫師,就偏偏錄取了波蘭生,正因為他爸爸是主任。

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的話,反而造成未通過證可的世襲醫師,對民眾何來權益之有?







我們的訴求



認真來說,我從來不曾反對過外籍醫學生。

事實上以我所在的醫院來說,外籍生數量真的很多,其中不乏相當優秀者

但是他們始終就缺了點什麼,不是經驗不足就是有些東西沒學過



因此,為了民眾的福址,目前期望修改的法案,有幾個訴求:



從現在起,再無「九大地區」條款



1. 學歷認證 (採學校及學分認證,不能我們學七年,他們學四年)



2. 取得就學地的執業資格 (確保外國人不會亂搞,好好訓練他們)



3. 資格考 (做門檻篩選,如同非九大地區行之多年的做法)



4. 在台實習經驗 (環境不同,先實習才能有效執業)



這些訴求,一方面是為了病人好,一方面也是為了將要執業的外籍生們好。

能夠有人教導而學習,總是比第一次在病人身上練習要來得好。





落日條款



這波的修法,看起來是勢在必行。

然而除了法規的攻防以外,目前波蘭生們想推動「落日條款」

也就是說,希望能夠讓已出國的波蘭生,不需實習,不需資格考



如果波蘭生口口聲聲說台灣醫學生怕競爭

那請問對病人好,也對學習有益的實習制度,為何什麼不願接受?

難道是為了晚兩年賺錢,或來不及去接父母的醫缽嗎?



希望非醫學系的人能夠重視這件事

如果我們就這樣讓事情隨便了解,破壞了台灣成久以來有系統的醫學訓練制度

那將來你們就醫時的保障又在何處?



別忘了,這次的波蘭事件只是前哨站

若是無法動員大家的力量去阻止,將來開放大陸醫學生時

會有更多素質難以掌控的醫學進到台灣



--

波蘭醫生事件--非醫學生的意見

作者: lwghost (小白鬼) 看板: medstudent

標題: Re: [感想] 這不是只有醫學系學生的事

時間: Sat Apr 25 23:09:23 2009





我也是一般民眾,但長期以來一直都很關心醫療問題

大概是因為小時候曾經想當醫生(但是沒有錢去當波波 XD)

其實我覺得有一個點,之前有一些醫學生有提過

但似乎一直沒有被很系統地論述,或許是因為這個點由醫學生來談

容易陷入前述「追憶昔日榮光」、「保障醫師權益」的窠臼裡

但我剛剛從這個角度切入去跟其他朋友談,卻發現效果非常地好



這個問題就是,回歸到最根本,為什麼台灣的醫學系這麼難考?

因為「總量管制」,為什麼要「總量管制」?

其實早期台灣並不是只有醫學系才有總量管制

而是幾乎所有的專業領域,包括法律、建築、教育等等

都是有總量管制的,甚至在民國八十年我進入大學建築系時

當時的建築系都還是有總量管制的



為什麼要對專業科系設定總量管制?

因為這些專業人才的養成都必須要花費國家社會相當高的成本

投入這些教育資源養成這些專業人才之後

卻不能夠給予這些專業人才相對應的執業空間

對國家的教育資源及這些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源來說都是巨大的浪費

但是後來在「教改」的聲浪下,幾乎所有專業領域的總量管制都被取消

然後也造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社會問題:

流浪教師、考不上國考的法律人、紛紛投靠對岸的建築人......

國家每年支出更多的教育資源在培養這些專業人才,然後養出更多失業的專業人才

不但浪費教育資源,也浪費了人力資源



唯一守住最後底線,一直沒有「淪陷」的,就是醫學系

為什麼醫學系可以不「淪陷」?因為培養一個醫生的教育成本

以及國內以最頂尖人才取材的醫學系錄取模式

都讓我們無論在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源上都損失不起

培養一個醫學生一年要花多少錢?

一個頂尖的人才,投入生命中最精華的七年接受醫學訓練

如果他不唸醫學系,又可以為國家社會在其他領域付出多少貢獻?



所以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笨到(大概也是沒有錢啦)去放寬醫學生總量管制

然後把醫生搞得跟律師一樣,每年放幾千個出來當無業遊民

而波蘭醫學生的問題,等於是狠狠地打了總量管制一巴掌

如果國家輕易地承認波蘭醫學生的學歷,那也就表示否定了國內總量管制政策的必要性



或許有人會說去波蘭唸書的醫學生不花費國家的教育資源,而是「自費」赴波蘭習醫

但是當他們回來,對本土醫學生勢必會造成工作權的衝擊

也就是說,即使他們沒有花費國家的教育資源

卻會讓我們花費了國家資源去栽培的人力受到侵害

如果只要不花費國家資源就可以具有正當性,那何不開放國內的「自費」名額

以高於一般醫學生二倍的學費擴充國內的醫學生名額

那我相信一定有一大票人願意,甚至三倍、四倍都願意,不管怎樣都比波蘭便宜

而且國內的醫學教育起碼還是可以自己把關的呢!



這個問題如果由醫生、醫學生來提,或許真的很容易被解讀為「自保」

但是由非醫學背景的人來提,卻反而很容易獲得共鳴

因為培養這些醫學生所花費的,也是我們每個納稅人繳納的稅金

未來這些全台灣最優秀的一群人,如果失業變成新的社會問題

也是這個國家社會巨大的損失



現在這個板也有很多非醫療背景的一般民眾在看,並且向身邊朋友宣導

在波蘭的醫學教育(波波們也是很用功的)、波波的醫療水準(也是有很強的波波啊)

國考的爭議性(誰叫你們國考不考難一點)等等問題之外

其實還可以加上這一點,請你身邊的朋友仔細想一想

為什麼國內要做醫學生總量管制?

為了培養這些醫學生,我們的國家社會付出了什麼?

我們該期待這些花費了巨大資源培養的醫學生回饋給這個社會的又是什麼?

而如果因為這樣一個大漏洞,讓這些本土培養的醫學生連回饋的位置都沒有的時候

這個國家社會又損失了什麼?



不管波波強還是弱,不管國考簡單還是難

我們納了稅、繳了錢,把全台灣最好的一群學生關了七年養成醫生

就該讓他們好好地去做個醫生,去奉獻他們該奉獻的,並且得到他們該得到的

而不是打開大門讓一些體制外的人跑進來破壞這個平衡

如果真的要人人都可以當醫生,那就取消醫學生總量管制

讓人人都可以進入醫學系,然後把醫師國考變得像律師高考一樣難

然後滿街都是無業醫學畢業生吧!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聽到全台灣最優秀的一群人才

而且花了我們這麼多教育資源去栽培後

將來都有可能變成像現在的流浪教師、流浪律師一樣時

大概再也不會有支持波波的念頭了吧!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請叫我孔雀香酥"脆"

骨密度檢測



今天去做了免費的骨質密度檢測,結果....我的骨質居然低於正常值。(T score:-1.55)

害我從中午之後心情一直很差,不過還好,我才20歲,還有時間趕快補充鈣質。(呼~)

骨質疏鬆得病比率女生有50%,高的嚇死人。大家也找個時間去做做檢查吧~!!





以下補充[世界衛生組織根據骨質密度水平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分級方式]



正常 骨質密度與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質密度相比較,差異小於1個標準差( +1或-1)。



骨量減少 骨質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質密度,差值在1至2.5個標準差之間﹙-1至-2.5之間﹚。



骨質疏鬆症 骨質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質密度,差值達到或者超過2.5個標準差﹙-2.5或更低﹚。



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骨質密度低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質密度,差值超過2.5個標準差,並且曾經發生過一次或多次與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





骨質密度﹙BMD﹚檢查是評估骨質健康狀況的最佳方法。BMD檢查可以用來發現骨質疏鬆症,判斷您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以及評估骨質疏鬆症治療的效果。雙能X光吸光測定法或DXA檢查是目前受到最廣泛認可的骨質密度檢查。DXA檢查可以測定您的骨質密度。將您的骨質密度與已經確立的骨質密度平均值或標準值進行比較,可以計算出一個比較值。通常,醫生會將您的DXA檢查結果與三十歲健康成年人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這個比較值稱為T評分。您的骨質密度與三十歲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骨質密度之間的差異可以用標準差﹙英文縮寫為SD﹚為單位表示。如果T評分低於0,則用負數表示。這個負數的值﹙以標準差為單位﹚越大,表示您的骨質密度越低,那麼您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也越高。





我現在是骨量減少(阿阿阿阿阿)

應該是因為沒有曬太陽,沒有常喝牛奶吧!(我們家都只喝豆漿)

所以小"脆脆"~現在目標是去買一罐鈣片來當乾糧了

有想到新的補充骨質方式再來跟大家討論吧!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