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大醫盃 游泳



我沒參加xd



今年的大醫盃是由長庚和輔大主辦



為什麼要提這個呢?



因為我在名單上看到溫俊凱= =+ 中山醫



(還在某學長板上看見他們說他很強)



這傢伙從小游到大 記得以前國小就常常破大會紀錄





(菸) 不過游泳的場地是在輔大 所以沒看到人



世界真是小~ 我差點都忘記了國小還有一個同學也是念醫科的~







許大哥~~



那你最近在幹嘛?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因為你‧我會變得更好

    

整理文件時發現的,是當時國中畢業,楊老和佳涓老師給的卡片 ^ ^



         宜庭:

                 你一直是個好幫手,無論在

                 哪,爭取表現機會,也爭取自己

                 的權益,要勇敢。

 



                                          Miss Yang 



========================================================================



 宜庭: 

         終於結束了國中的學習階段,即將邁入更高一階的──高中生活。老師在此先預祝你可

 以在往後三年的學習生涯中,過得更充實而愉快。

         送你一隻老師很喜歡的玩偶,希望它可以在你快樂時,分享你的快樂;在你憂愁時,可

 以分擔你的憂愁。 

         你那憨實的笑容,純真中又帶點靦腆,著實令老師印象深刻。希望你在未來的日子裡仍  

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用歡樂的心境來看待世界,那麼世界也將會是美好的。祝福你! 

                                                                                                         佳涓師于6/16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轉貼] 龍應台《百年思索》

文:龍應台,《百年思索》







今天的題目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政治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為什麼不

是「政治人物」呢?因為對今天已經是四十歲以上的人要求他們有人文素養,是太晚了一

點,今天面對的你們大概二十歲;在二十五年之後,你們之中今天在座的,也許就有四個

人要變成總統候選人。那麼,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但是昨天我

聽到另一個說法。我的一個好朋友說,「你確實應該去台大法學院講人文素養,因為這個

地方出產最多危害社會的人。」(笑聲)二十五年之後,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

導人時,我才七十二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受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

影響你們。(笑聲)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今天的政治人,明天的政治人物?因為他們掌有權力,他將決定一個社

會的走向,所以我們這些可能被他決定大半命運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這個權力在

手的人,拜託,請務必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你必須知道什麼叫做「價值」,你必須知道

如何做「判斷」。





我今天完全不想涉及任何的現實政治,讓我們遠離政治一天。今天所要跟你們共同思索的

是:我們如何對一個現象形成判斷,尤其是在一個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時代裡。二十五

年之後,你們之中的某個人也許必須決定:你是不是應該強迫像錢穆這樣的國學大師搬出

他住了很久的素書樓;你也許要決定,在「五四」一○五週年的那一天,你要做什麼樣的

談話來回顧歷史?二十五年之後,你也許要決定,到底日本跟中國跟台灣的關係,戰爭的

罪責和現代化的矛盾,應該怎麼樣去看?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也許你們也要決定到底台灣

和中國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歷史發展上,又處在什麼地位?甚至於,

西方跟東方的文明,他們之間全新的交錯點應該在哪裡?二十五年之後,你們要面對這些

我們沒有解決的舊問題,加上我們現在也許無能設想的新的問題,而且你們要帶著這個社

會走向新的方向。我希望我們今天的共同思索是一個走向未來的小小預備。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

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







文學------白楊樹的湖中倒影







為什麼需要文學?瞭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

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

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

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

說?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是禁書。沒有讀過魯迅的請舉一下手?(約有一半人舉手)魯

迅的短篇《藥》,講的是一戶人家的孩子生了癆病。民間的迷信是,饅頭沾了鮮血給孩子

吃,他的病就會好。或者說《祝福》裡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嘮嘮叨叨的近乎瘋狂的女

人,她的孩子給狼叼走了。



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裡頭的人,那麼我們看見的,理解

的,會是什麼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藥

》裡,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

饅頭泡在血裡,來養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裡頭最大的知識份仔,一個

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裡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藥》裡頭,你不僅只

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

何與悲傷。在《祝福》裡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

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

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裡,除了理性的

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誰……能夠完整的背出一闋詞?講我最喜歡的詞人蘇東坡好了。誰今天晚上願意為我們朗

誦《江城子》?(騷動、猶豫,一男學生靦腆地站起來,開始背誦)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



(學生忘詞,支吾片刻,一位白髮老先生朗聲接下:



「明月夜,短松崗。」熱烈掌聲)







你說這短短七十個字,它帶給我們什麼?它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有什麼作用?你說沒有,也

不過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裡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朧

的感覺,使你停下來歎一口氣,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滅掉的路燈,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

裡,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麼,一首動人,

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

。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假想有一個湖,湖裡當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楊樹,這一排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

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幹的凹凸的質地。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的世界,但事

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白楊樹,不

可能沒有倒影,只要白楊樹長在水邊就有倒影。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幹,而且它

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雲,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

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

碎的,它是迴旋的,它是若有若無的。但是你說,到底岸上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還

是水裡的白楊樹,才是唯一的現實。然而在生活裡,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裡頭,就是

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

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



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

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複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不久前,我還帶著

我的兩個孩子在巴黎迪士尼樂園裡走那麼一個迷宮;進去之後,足足有半個小時出不來,

但是兩個孩子倒是有一種奇怪的動物本能,不知怎麼的就出去了,站在高處看著媽媽在裡

頭轉,就是轉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尤其是「解嚴」後的台灣,價值顛倒混亂,何嘗不是處在一個歷史

的迷宮裡,每一條路都不知最後通向哪裡。



就我個人體認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裡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

來了,我從迷宮裡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

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

的天問。



今天晚上,我們就來讀幾行《天問》吧。(投影打出)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



何闔而晦 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 曜靈安藏







兩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綠色的迷宮裡,仰望滿天星斗,脫口而出這樣的問題。他問的

是,天為什麼和地上下相合,十二個時辰怎樣歷志?日月附著在什麼地方,二十八個星宿

根據什麼排列,為什麼天門關閉,為夜嗎?為什麼天門張開,為晝嗎?角宿值夜,天還沒

有亮,太陽在什麼地方隱藏?



基本上,這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眼睛張開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天上這閃亮的碎石子的

時候所發出來的疑問,非常原始;因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對這樣的問題,

無可迴避。



掌有權力的人,和我們一樣在迷宮裡頭行走,但是權力很容易使他以為自己有能力選擇自

己的路,而且還要帶領群眾往前走,而事實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麼方位,也不知

道這個方位在大格局裡有什麼意義;他既不清楚來的走的是哪條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

往哪裡去;他既未發覺自己深處迷宮中,更沒發覺,頭上就有縱橫的星圖。這樣的人,要

來領導我們的社會,實在令人害怕。其實,所謂走出思想的迷宮,走出歷史的迷宮,在西

方的的歷史裡頭,已經有特定的名詞,譬如說,「啟蒙」,十八世紀的啟蒙。所謂啟蒙,

不過就是在綠色的迷宮裡頭,發覺星空的存在,發出天問,思索出路、走出去。對於我,

這就是啟蒙。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裡白楊樹倒影,那麼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

索的走出迷宮。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後。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

以測未來,這話都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裡沒有玻瑰,但是這個植物的名字叫

做沙漠玫瑰。拿在手裡,是一蓬乾草,真正的枯萎,乾的,死掉的草,這樣一把,很難看

。但是他要我看說明書;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

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裡,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乾

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裡,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

玫瑰。



好,我就把這個團枯乾的草,用一個大玻璃碗盛著,注滿了清水,放在那兒。從那一天開

始,我跟我兩個寶貝兒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麼樣了?第一天去看它,沒有動靜,

還是一把枯草浸在水裡頭,第二天去看的時候發現,它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已經從裡頭

往外頭,稍稍舒展鬆了,而且有一點綠的感覺,還不是顏色。第三天再去看,那個綠的模

糊的感覺已經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松枝的綠色,散發出潮濕青苔的氣味,雖然邊緣

還是乾死的。它把自己張開,已經讓我們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圖案。每一天,它核心的

綠意就往外擴展一寸。我們每天給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個綠色已經漸漸延伸到它所

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一路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

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三個

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的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裡去呢?他看到

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裡;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

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

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於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裡,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

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

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不必說鑒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於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

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

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麼資格來做我

們的「國家領導人」?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

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裡,很醜,我要改變你,因為

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

,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

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裡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

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



瞭解這一點之後,對於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和傳播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你

發現,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認為所謂西方文化

就是開放的、民主的、講究個人價值反抗權威的文化,都說西方是自由主義的文化。用自

己的腦子去研究一下歐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驚:哪有這回事啊?西方文藝復興之前是一

回事,文藝復興之後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前是一回事,啟蒙主義之後又是一回事。然後

你也相信過,什麼叫中國,什麼叫中國國情,就是專制,兩千年的專制。你用自己的腦子

研究一下中國歷史就發現,咦,這也是一個半真半假的陳述。中國是專制的嗎?朱元璋之

前的中國跟朱元璋之後的中國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國,跟雍正乾隆之後的中

國又不是一回事的,那麼你說「中國兩千年專制」指的是那一段呢?這樣的一個斬釘截鐵

的陳述有什麼意義呢?自己進入歷史之後,你納悶:為什麼這個社會給了你那麼多半真半

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訴你他們是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

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吃飯,

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

:「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作家就寫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讚美歐洲人民族性多麼的淳厚

,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

刀出來追你的。(笑)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差異的

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次大戰後糧食嚴

重不足的德國,德國待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的。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

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見解。好了,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

一個暢銷作家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現,我的「了不

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這個人是誰呢?(投影打出《

五蠹篇》)



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讚美堯舜禪讓是一個多麼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

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他們吃的東西也很差,

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後禹當國王的時候他的勞苦跟

「臣虜之勞」也差不多。所以堯舜禹做政治領導人的時候,他們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層的

老百姓差別不大,「以是言之」,那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禪讓,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能享受的

東西很少,放棄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笑聲)但是「今之縣令」,在今天的體制裡,僅

只是一個縣令,跟老百姓比起來,他享受的權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紀的語言來說,他有種

種「官本位」所賦以的特權,他有終身俸、住房優惠、出國考察金、醫療保險……因為權

力帶來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要享受這個好處,誰肯讓呢?「輕辭古之天子,難

去今之縣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麼呢?「薄厚之實異

也」,實際利益,經濟問題,體制結構,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看了韓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兩千年之後你還在寫一樣的東西,而且自

以為見解獨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這種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認為其實應該是一個基本條件。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

過的路,但是對於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講到這裡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

一篇文學評論,談個人才氣與傳統,強調的也是:每一個個人創作成就必須放在文學譜系

裡去評斷才有意義。譜系,就是歷史。然而這個標準對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毋寧是困難的,

因為長期政治動湯與分裂造成文化的嚴重斷層,我們離我們的原典,我們的譜系,我們的

歷史,非常、非常遙遠。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成思想的迷宮裡認識星星

,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

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